來源: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 ... ong_.shtml
原本以和平統一中國為前題,鄧小平提出瞄凖台灣的「一國兩制」構思,至今未有在台灣實現,卻因著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一國兩制」在香港實現,而且成了驗證是否成功的依據。
據中國人民網資料,1981 年 8 月 26 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港台知名人士時,公開提出解決台灣、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
鄧小平說:「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可以採取獨特的模式,社會制度不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國資本不動,台灣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即使武裝統一,台灣的現狀也可以不變,台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一個區,還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
1984 年 5 月,在中國的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時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正式使用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提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為中共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基本國策。香港成了第一個試驗區。
隨後中英兩國透過聯絡小組,就香港回歸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兩國終於成功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以一國兩制處理香港回歸中國。
在中英談判期間及基本法起草至頒布,香港媒體一批記者可以說是全過程追訪中英雙方對香港問題的看法及見解,當年擔任《文匯報》駐京記者的香港資深傳媒人程翔就是其中一位,並曾多次近距離採訪鄧小平就香港問題發言的活動。
「實事求是」
對於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及澳門的回歸問題,程翔接受 BBC 中文網訪問時指出,客觀來說必須承認是有他的功勞,如果形容偉大的話是在於他的實事求是。
包括首先是看到以當時兩地的差距,可以利用一國兩制穩定地收回香港主權,其二是看到當時的社會主義遠遠落後於香港,經濟上及意識形勢上很大距離,不足以吸納香港,因此願意在以妥協態度去處理問題;其三是看到當時香港的左派是不足以將香港運作起來,沒能力接管香港,容許中間派作管治。
最令程翔對鄧小平印象深刻的一幕,莫過於鄧小平在 1984 年一次接見香港各界人士的場合,當面怒罵當時主管國防及外交的耿飊及黃華「胡說八道」。
鄧小平在鏡頭前怒斥耿飊及黃華,指香港不駐軍是「胡說八道」,指耿黃二人說的不是中央的意見。
鄧小平說:「我們對香港,中央政府對香港問題的發言,我算是正式的,趙總理是正式的,另外真正具體發言的機構,一個是港澳辦公室,是姬鵬飛當主任的,一個是我們的外交部,還有是主管這個問題的人,外交部是正式的。除此以外,所有其他的發言都無效。」
「香港要駐軍的,既然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不能駐軍呢?英國外相和我會談的時候,他們也說希望我們不駐軍…」
程翔說:「鄧小平發脾氣前,我是親耳聽到廖承志(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向外傳達鄧小平說香港的方針政策十個字「換旗換督,不駐一兵一卒」,這在我筆記中清楚寫著。」
他指這「十個字」一定是中共最高層的政策,否則是沒有人敢向外說的。
程翔憶述,當時英方也接收得到不駐軍是中方的方針,提出要求寫在將來的聯合聲明中,因而觸怒了鄧小平。
「鄧小平收回承諾,但未有向主管的官員傳達,卻選擇了在當時一個香港各界代表及香港記者在場的場合發怒。」
程翔了解當年一國兩制的形成的背景,他說鄧小平的大怒令他首次感到中共領導人作出的所謂承諾是不可靠的。
程翔說:「當時,包括中方官員,大家知道這是一個人的決定,說變就變,有什麼可以保證?當時我覺得,原來什麼都是可以隨領導人改善而變,包括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內容,原來就是那麼 flimsy(脆弱)。」
鑒於多年採訪中英談判、聯合聲明草簽及基本法起草的過程,程翔對「一國兩制」如何理解?
程翔說:「中方的調子都在改變。前調是除了國防、外交之外,其他事情由香港自已處理,不過到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後會面基本法草委,鄧小平的發言,對香港的調子又有改變。」
根據《鄧小平文選》,1987 年 4 月 16 日,鄧小平接見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當時他對草委的講話說:「要保持香港五十年繁榮和穩定,五十年以後也繁榮和穩定,就要保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香港的制度也不能完全西化,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
談普選
「對香港來說,普選就一定有利?我不相信。……管理香港事務的人應該是愛祖國、愛香港的香港人,普選就一定能選出這樣的人來嗎?」
「中央的政策是不損害香港的利益,也希望香港不會出現損害國家利益和香港利益的事情。要是有呢?……比如一九九七年後香港有人罵中國共產黨,罵中國,我們還是允許他罵,但是如果變成行動,要把香港變成一個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對大陸的基地,怎麼辦?那就非干預不行。」
「干預首先是香港行政機構要干預,並不一定要大陸的駐軍出動。只有發生動亂、大動亂,駐軍才會出動。但是總得干預嘛!」
有分析指出,當時剛結束的「八六學潮」觸發了鄧小平對中國政治前景的擔憂,因此他對當時的香港問題加入了新的闡釋。
雖然香港已經回歸 17 年,鄧小平當年的講話內容的影響力對今天的香港仍然十分明顯,近日香港中聯辦就將來特首選舉涉及國家安全,也引用了鄧小平的講話內容。
程翔認為「一國兩制」是適合香港的制度,鄧小平的本意是創新及符合現況。香港的左派勢力正在不斷增大,這是令他擔心不斷有人以「一國強加兩制」,重新演繹基本法,修改當中的原意。
他舉例香港普選特首的政改問題,在基本法中根本沒有提及的普選特首的條件,現在有人可以在字裏行間產生了提名委員會集體提名,集體意志,愛國愛港都有新的演繹。
一個新事物
跟程翔一樣多年前參與港媒採訪過鄧小平出席的活動,曾經報導中英談判的現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向 BBC 中文網表示,前線採訪過程中的印象,當時沒有懷疑中央透過「一國兩制」管理好香港的良好意願。
「一國兩制」始終是一個新事物,她說與很多香港市民一樣抱著一點不安接受回歸。
岑倚蘭表示,1997 年至 2003 年中央對香港採取十分容忍,放手予香港管治團隊處理,不隨便干預香港事務,中央予人是信守「一國兩制 、港人治港」的承諾。
不過,2003 年香港回歸 6 年後發生 50 萬人遊行,導致首任特首董建華下台,這是中央與香港關係的分水嶺。
岑倚蘭說:「中央發覺香港出現了「失控」,中央不能理解,一切的政策對香港已經很好,為什麼香港人心不回歸?」
「即使過了 17 年,香港其實只是地域上回歸,人心始終沒有回歸,她認為可能是中共除了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外,其他方麵包括社會事件、政治改革、人權問題、新聞自由等方面都不太理想。」
岑倚蘭認為,「一國兩制」的構想在香港實施沒有所謂「過時」,其實中國本身的政治及經濟氣候出現極大變化影響了香港的政策,很多事件令中央原本對港人的信任減少了,因此要管及想管的事情愈來愈多。
面對 2017 年政改問題,以及中國國務院發表了《一國兩制白皮書》,外界已經提出不少質疑,中央對「一國兩制」是否出現了新的演繹,中國的官員多次回應,指「白皮書」發揮了正本清源、立牌指路的作用。